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同与不同
2018年09月21日 来源:科技日报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当自然哲学家开始将理性探寻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学方法,提出属于科学共同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的时候,一种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崭新文化——科学文化便孕育成长。她是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自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原本孕育于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在中华大地落地扎根,并呈现自己的若干特点。
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不同的文明底色
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科学改变世界,知识激荡人心,科学文化向社会广泛渗透,随之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同样,中国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传统。顺应自然,注重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辩忘言,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她指导中国人有效地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并造就了历学、农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视整体、关联、综合、包容、感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强调理性、批判、分析、实验、精确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着不同的底色。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文化必然有所差别,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需要交流互鉴,相互学习。必须承认,就近代科学而言,中国是落后的,中国尤其需要向先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弘扬近代科学精神,要虚心,要诚心,要甘当小学生。
中西之间的科学文化呈现不同的时代亮色
近代科学在西方诞生之初,首要宗旨是倡导理性、自由探究客观世界运行规律,实用的功利性目的非其初衷。当然,随着科技进步的现实威力日益彰显,强国富民的意愿也成为驱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强调探究自然秘密、追求纯粹知识、注重无用之用,始终是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因,始终是孕育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始终是西方科技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近代科学传入中国,正值民族危亡、民生凋敝之际。“大梦沉沉终不悟,千呼万唤总枉然。”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无比苦闷、焦灼。于是,睁眼向洋看世界,寻求救亡、强国、富民的解决方案,现代科学为这些有识之士的报国之志点燃了希望。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引进西方科技,不仅志愿献身于追求自然世界的纯粹知识,更是把这种追求与洗刷民族屈辱、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紧紧连在一起,把科学作为救国、报国的强大武器和锐利工具,不尚空谈、务求实干。可以说,追求民族图存、国富民强,是近代中国科学文化的主色调。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在接受、传播和弘扬这种科学文化的艰难历程中,淬炼出不同于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性精神、民主思想和自由观念,更塑造了极其深沉的集体感受、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这种科学文化特质绵延至今,并已深深熔铸到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血脉之中。
当下中国的科学文化呈现显著的区域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性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公众的科学文化——包括知识、兴趣、态度、参与度以及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呈现不同的区域特点。
刚公布的2018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北京和上海已经超过20%,而除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外,其他省(市、区)均未达到10%,最低的只有1.93%,全国区域差异非常明显。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科学素质水平整体较高,有些具备较高科学知识水平的公民已经具备批判的科学精神,开始主动反思科学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有些科学知识水平较低的公众,则对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持盲目乐观的态度。
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在不同地域人群中呈现不同特点,既反映了中国区域发展所客观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已进入需要反思、提升和锻造的新阶段。
中西科学文化呈现不同的流行色
科学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倡导科学文化、促进科技进步要有不同的工作着力点、侧重点。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科技的积极作用得到普遍认同,大多数人对加快科技发展、加速科技应用持积极态度,科学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现代科技发展与应用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开始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和批判,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更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失范,科技应用失控,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的担心和忧虑。这也使得后现代时期科学文化的多元多样特点更加突显。
中国当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2.3个百分点,增幅明显。但美国在1999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17%,2005年更是提升到28%;同年,瑞典的比例更高达35%。在当前发展阶段,中国仍应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文化为重点。无疑,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科学发展的进步意义,加强科学普及,大力弘扬近代科学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让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作者韩启德,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