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自版频道 >> 新作100 >> 成卫东《光影瞬间 而立之年》

成卫东《光影瞬间  而立之年》

——建院30周年纪念文集征文选登

2014-07-10 中国摄协函院影像  来源:成卫东老师网络发文

摄影,如同一道永无止尽的光阴,记录着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她如同一条大船、一列快车、一艘航母、一架航班,更如同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将所有摄影爱好者聚在了一起。

当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摄影育人之摇篮——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诞生了,她的出生与成长,使五彩缤纷的光影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使更多的人学会了用第三只眼看世界。

一月30天,一年365天,十年就是3600多天,而立之年的她,距今已经走过了10000多天,而她的学子也早已桃李满天下。

在中国摄影最高学府建院30周年之际,作为函授学院的导师、教授,那就以做一个影像文化的传播者是我人生的梦想,而朴实、真诚、坚持,是我的度量衡,以此作为生日礼物奉献给函院吧。

梦想在这里延续

有时我总在做梦,或者说总在梦境之中。是的,开启儿时的记忆,美梦仿佛就是我迄今为止奋斗的原动力。的确,在不断地由梦境中的虚幻变成现实的聚焦过程中,我真的实现了美梦成真,这就是我辞官拿起了照相机,干上了我自己喜欢干的事,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在过去的年代背着相机,马不停蹄的四处狂奔去寻梦、追梦、圆梦。如今,快门速度与频率逐渐慢了下来。现在,传播影像文化的梦想却在自己备忘录的日历上几乎排满了行程——几年下来,80多个城市、50多所高校。这其中要向聘请我,支持我,又给了我一个传播影像文化梦想平台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我的梦在这里又得到了延续。

8年前,我荣幸地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今年,在函授学院建院30周年之际,我又被学院聘为导师制研修班导师。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内心就觉得我是函授学院的人了,这里就是我的家,从此我就与函授学院紧密的连在了一起。不论何时,不论是各种摄影普及班、省级提高班,还是摄影创作班、摄影改变生活——走进高校公益大讲堂等,只要工作需要,我从未推辞过,也从未缺过课程。我常说,知识是财富,知名度是财富。其实,人生经历(不论顺还是逆)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特别是将事业与兴趣结合起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才具备了人生所期望追求幸福美梦的开始。这点我又做到了,所以我很幸福,这是真的。

小的时候,有两件事,在我无知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上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生活并不富裕。人们不论从穿戴到言行都很质朴,尤其是唱着我在墙根下,种了一颗瓜,天天来浇水,天天来看它。发了芽,开了花,结了一个大西瓜。大西瓜呀大西瓜,抱呀抱呀,抱也抱不下儿歌长大的我们,更显得纯真而呆傻。当时别说电视了,电影也不多。父亲工作的中办机关,条件已是远远好于其他行业,起码每星期都能看上电影——位于北京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中直礼堂,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很多的满足。那时的人很自觉,电影票也很便宜,每张票五分或一角线,每周五在父亲工作的机关传达室前的小黑板上登上父亲的名字,然后放下钱就行。到了周六,父亲下班就把电影票带了回来。那时的电影在放正片前都有加片,就是放一个几分钟的新闻简报,内容无非是一些国家大事和活动。影片中只要有重大活动一定少不了奏《国歌》、《国际歌》或《东方红》等。此时包括毛主席等领导人都要起立,全场肃立,除了歌声没有任何声响和走动,只有一两个人手里拿着照相机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蹲下,台上台下忙个不停,这几个忙碌不停的人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幼小的心灵时时都在纳闷:毛主席都站着不动,可他们几个却乱跑乱动,怎么就连毛主席都管不了他们?什么人、什么事,哪有毛主席管不了的?就这样,手拿相机的人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迷惑。

那时,我们家住在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一带,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家里来了客人,他头戴毛毛很长的皮帽子,穿着褪了色的军大衣,脸晒得黑黑的,他和父亲说了很长时间的话,什么雪山动物的,我虽然不明白他们说的什么,但知道这个叔叔是从很远很远的一个叫西藏的地方来,后来他又来过两次,还送给父亲一个用动物头上角做的烟嘴。他的穿戴相貌和我所不懂的谈话像迷一样留在了我的心里。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人生有时真是不可思议。谁曾想,二十多年后,我也成了在大会上能够乱跑乱动的人——当了一名摄影记者,而那个很远很远的神秘地方——西藏,也竟然成为我寻梦不止的第二故乡。

那里的天最蓝,山最高,寺庙最多,地域最广阔,风情最独特,人也最纯朴憨厚……长久以来,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以其独有的粗犷、神秘、古朴和自然,深深地诱惑并迷恋着我,以致自1987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地域后,就像进入梦境一样,再也无法苏醒。于是两次、三次……直至今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五十余次进入藏区的风风雨雨,令我的身心沐浴了一种粗犷与豪爽、圣洁与纯净、享受与孤独。痛,并快乐着,这使我懂得了人生。也许寻梦的时间太长,我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雪域之梦使我时常都沉浸在无穷的回味和享受之中,即使梦醒了,也还总想回到梦中去,次次梦都新感觉,回回梦都令我激动不已。是的,因为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这就是我心中的西藏。

这里永远是我追梦不止的地方,我愿将这难忘的梦境和感受告诉人们,而恰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大舞台,让我的美梦可以延续。

摄影,是摄影人自身的一面镜子

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永远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甘地。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当今社会,由于数码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传播的广泛、快捷,特别是手机摄影的加入,使得摄影的入门更加容易,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在中国俨然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大众娱乐方式。

摄影改变生活,这在当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的,不论是拍小花、小草,还是城镇乡村,不论拍风光、纪实、民俗、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人从各自的拍摄中得到了愉悦、快乐和享受。拍什么题材,获得什么风格的作品这是摄影人的喜好、感觉、理解与表达。摄影,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理念,是每个摄影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认知、感悟、理解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恰恰在这样一个摄影广泛传播普及的时代,作为影像文化的传播者,言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但宏观中国当代摄影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提倡摄影多元、张扬摄影个性的当今社会,随之也出现了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拍人体的缺失艺术美感,一味追求赤裸裸的脱光;拍纪实的弄虚作假;玩艺术的怎么看不懂怎么来。更有甚者则以老师、教授、大师、名家的身份,故弄玄虚,玩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影像来误导甚至毒害摄影爱好者,真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世界著名摄影家麦克·山下,不久前在上海接受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颁发的教授聘书后接受采访时说了一段话,他说中国摄影师作品太假。这位美国《国家地理》签约时间最长(32年)摄影师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对中国摄影师的看法:我在中国观察很久,发现中国摄影师拍的东西是假的,过度技巧性的东西太多,大多是摆拍和设计的场景,而作为一个国际摄影师是不能预置场景的,一定要把真实的东西给大家。我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都要提前承诺,所拍摄的都是真实的场景,PSphotoshop)这种技术尽量不用。比如,我第一次看到九寨沟是在书中,觉得那张图片好美,可是到那里发现根本不是那个样子的,照片都被过度PS了。我想传递给中国学生的是不是为谁工作就符合谁的标准,我很想把追求实际拍摄的精神传递给他们,甚至是中国的摄影师们。当然,他只是作为纪实人文地理摄影师的角度说出这番话的,但这难道不该给我们敲起警钟吗?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摄影人拍什么,怎么拍,实际上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面镜子。俗话说字如其人。其实摄影也是如此,尤其是新闻纪实摄影。

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心灵感悟,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摄影人对社会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决于自身的视觉境界、文化修养与社会责任;对知识的渴望求索,人生梦想的编织,是体现人生高度的境界与追求;拍摄主题的提炼与完善,切入角度的独特与新颖,取决于摄影人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艺术修养;与拍摄对象的沟通和交往,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不论理解或不理解的都应尊重,在民族地区尤为重要)。

摄影的瞬间,一是由拍摄对象本身内涵和外延所决定;二是由摄影人对所拍摄对象的感觉、印象和喜好所决定。但不论何因,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摄影人诸多的人生经历的积累、知识的理解和沉淀,当然也可以说是摄影人看待、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事物有它的偶然性,好照片也有偶然性)。因此,每一个摄影人由于生活的环境、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爱好趋向以及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因此拍出的照片一定是各有千秋,即使有大同小异的,但更多的则是小同大异。小同:是指照片的主题、构图、用光、角度等等;大异:则是对照片内涵的认知、理解、表达和态度,尤其是新闻纪实摄影更为明显。

作为一位老记者或者说老摄影人,一辈子拿着相机用第三只眼去看世界。因而拍什么,怎么拍,如何与被拍摄者沟通,通过镜头感悟了什么,通过摄影获取了什么。摄影,对于人生有何影响,获取了什么知识,得到过什么启发,对于职业摄影人,不同人一定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知。

特别是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作为摄影育人者,每到一地非常受欢迎,而每一次讲座都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此时我们在想什么,不是我们拍得怎么好,而是人们对摄影的爱好和对于摄影艺术知识的渴望。该怎么做?教什么?艺术多元、探索无限、张扬个性、推陈出新,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当下中国摄影界很多现象值得思考,值得静静的反思:摈弃传统,一味另类;粗制滥造,影像媚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缺乏美感,缺失艺德……因为,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按快门的人,缺乏的是按快门之前有想法的人。

仔细想一想,那些所谓著名的摄影人,之所以有影响,就是他们将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摄影事业,难道不是吗?社会的发展,分工只会越来越细,摄影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试想一下摄影界的同行,凡有成功之处都在于他们选择了某个领域,或一条战线、一个点、一个面或一条线。例如:王文澜的自行车王国,谢海龙的希望工程,朱宪民的黄河子民,拍人物的,拍模特的,拍体育的,拍风光的,拍新闻的,拍动物的,拍静物的、拍广告的等等……每个摄影人的主战线只能有一个,我的主战线——雪域高原。因而,一张或一组好照片: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定是摄影人知识、经历和人生感悟的积淀;一定是摄影人从众多社会现象之中提炼出的精华;一定脱离不开摄影人对社会、自然主观上的感受或爱好;一定是某个领域,或某条战线在特定时间,或特殊时期的历史定格与记录。

要学会善于提炼摄影主题。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从自然界的大千世界之中,提炼出摄影主题?在任何环境中,首先摄影人要有想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因为我是搞民族工作的,因此除了关注社会普遍性的问题之外,我还要寻找那些具有民族和宗教特点的现象和主题。例如:汶川大地震,除了在第一时间记录那些生命高于一切的镜头,还要关注什么?我关注的是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例如:碉楼、释比、羌绣。当然还可以跟踪拍摄,于是我在地震半年、一年、两年,都去了汶川、北川等地震灾区。玉树大地震也是如此,除了救人、抗震救灾,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色彩,是寺庙身穿绛红色袈裟的僧人,他们参加了抢险救人、运送物资、街边烧饭施粥,遇难者遗体处理等等各种抗震救灾活动,地震救灾现场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于是阳光下的绛红色袈裟,这样一个具有藏民族地区特色的抗震救灾摄影专题就形成了……

纵观中国摄影近期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厚重的地区,一定是中国摄影的基因库,这一点无容置疑。当今社会,无论人文还是自然,对于摄影人而言,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有历史特色和文化多元的拍摄地,无可争议的就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地区,尤其是各民族地区,这是中国摄影的天堂、基因库和博物馆;不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生态环保、野生动物;还是民居、服饰、节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是取之不尽、挖掘不完的无穷财富与宝藏。

在实现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我们当代摄影人,要善于学习思考、不断调整聚焦、坚持不懈努力。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沿着崎岖小路攀登而不畏劳苦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机遇、收获与成功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更新时间:2014-07-13 11:07:48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