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集创频道 >> 产品集成 >> 迎接颠覆性创新群集到来的挑战

迎接颠覆性创新群集到来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2071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琦岩

 

  科技专论

  今年1月,百年名企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让颠覆性创新这一话题再次回响在当今的产业界及理论界。更让人唏嘘的是柯达还是被自己发明的技术绊倒的。创造力破坏这一熊彼特之咒让人们再次领略了创新的逻辑与力量。有了技术,不等于有了创新;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不管技术拥有者主动不主动、情愿不情愿,总会有创新者将其落实。

  颠覆性创新——竞争性市场偏好后起之秀

  创新者常要面对一个两难之境:一个在竞争中致使领先的创新策略,也会导致其丧失领先地位;成败皆系于创新。本土企业用极通俗的语言把这一困境概述为: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事实告诉我们,一般性的改进性创新、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的创新,不足以让创新者应付市场上的创新之争以及所引发的变革;须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策略,创新者才有可能在新兴市场上争得主动。

  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创新一般有两类:一是由产品技术的重大革新所引发的新市场,导致产品大规模更迭,如激光照排对活字印刷的全面替代,也有人把它们称之为突破性技术创新。另一则是克里斯坦森所指的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是指企业从不被主导市场的领先者所看重的边缘、细分或新兴市场切入发力,在此站稳后再向主流市场进军,最后战胜先前产业领导者的创新。颠覆性创新利用了市场结构及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非对称性。在某个产品市场上,往往是几个大厂商主打几个产品,但是对边缘、细分或新兴市场的产品,大厂商们不是没看到,而是只能选择性忽略。因为对他们而言,这要么是利润不高的瘦狗板块,要么是风险或先期成本很高,理性策略只好放弃,将资源集中于高回报、高端市场。但众多中小企业会通过新技术、新经营模式形成不对称的竞争优势,先争占这个边缘、细分或新兴市场,然后再把优势延伸至主流市场。绝大多数在竞争中成长壮大的500强企业——不论老牌、新秀——都演绎过利用颠覆性技术或创新策略打败过去强手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民营企业也再现过类似的经历。竞争性市场总是这样眷顾后起之秀。

  在一个边缘、细分或新兴的市场,从事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往往会把新特色、新效用、新价值带给用户和消费者,从而定义了一个局部市场或新产品,就像乔布斯所言,是苹果定义了智能手机。在新市场形成中,先者先得,胜者全得。主动面向新市场实施颠覆性创新,是企业走出创新困境的真正法门。

  创新经济时代——颠覆性创新的群集到来

  过去,小企业、非主流企业主要使用颠覆性创新策略;如今,不管是大小企业、新手老手都在应用这样的模式或策略;过去,在传统产业、高技术领域、本土市场上才会上演颠覆性创新的事例,现在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本土市场还是他国市场、维持现有市场还是准备进入的新兴市场,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应用颠覆性创新策略。全球正进入大规模、长周期的颠覆性创新群集阶段。

  创新经济生成大量的边缘、细分和新兴市场。人类生产已进入高度分工与高度集成的时代,越来越细分的生产、技术领域,又被迭加、组织成为越来越综合化的产品/服务市场,这里有着越来越多的颠覆性创新机会。创新经济源自科技研发和创新规模化、长期化地实施,来自竞争压力、市场挑战、新知识新方法的驱动,正迫使企业寻求快速超越前人的创新模式。

  信息时代颠覆性创新将无孔不入。这需要链接几个著名的论断。克里斯坦森的解决方案:颠覆性创新是创新者进行市场重新洗牌的根本策略。吉尔德和凯利两人断言,20世纪的核心事件,是对物质的颠覆;21世纪的核心事件,是对信息的颠覆。信息是什么?麦克卢汉的核心命题,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又是什么?任何东西——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成为媒介,电磁波、出版物、明星、制度、组织等都可成为媒介。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多网合一的发展阶段,信息的泛在、媒介的泛化,提供了大量的颠覆信息的切入点、生长点。

  颠覆性创新理论的传播与再实践。自从克里斯坦森总结归纳后,这一理论及相应的策略模式受到管理咨询界大力推崇、传播,企业界深受影响并相互借鉴。有如比尔·盖茨所报怨,自从颠覆性创新理论提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颠覆性的。现在关于颠覆性创新的研究还在不断被推向深入,创新策略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有人己延伸探讨了逆向创新、节俭创新、微创新、民主化创新、山寨创新等种种模式。

  产品技术的体系化发展以及越来越深入的技术融合带来了更多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全球科技界和产业界正力推信息、纳米、生物和认知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演绎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技术体系。系统论有一原理,部分包含着整体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对产品或服务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引发整体的改变。因而,加减一个鼠标,计算机的产品整体性也要发生变革,进而改变市场格局。还有技术的体系化和技术融合带来了多领域技术的协同问题,跨界技术——如自控、传感、显示、电源、接入、总线、用户端等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演进成为新的产业技术平台,在颠覆性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媒介和催化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市场是国际性的,跨国竞争、跨行跨界跨领域竞争已然常态化。即使刚刚成功的颠覆者马上就得面临新颠覆者的挑战。那些实施颠覆性创新策略的企业,都在把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媒体运作捆绑,利用网络和营销布局制造市场暴发的临界状态,加之以超凡的设计、频繁的互动,数亿的点击量、嘉年华般的体验,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更快更高更强(但成本要低),总之要比对手产生更大的颠覆效果。

  颠覆性创新带来诸多新挑战

  首先,对科技发展与管理而言,过去对科学知识、技术的学院派的认知和评价现已不适应颠覆性创新的挑战。若没有跨学科、跨界的理念、没有参透新技术的颠覆性力量、没有各创新要素或资源协同的本领,就无法与他人的颠覆性创新策略相抗衡。此外,我们不仅要关注整体的颠覆性效果,还要特别重视细分领域的技术革新。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技术创新,有的只是工艺上小的改良,但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推力,如锯、马镫、铅笔、打字机、罐头、滑膛线、鼠标、触摸屏等。新的科技变革,往往是由众多小革新汇聚成大变革。

  第二,对企业战略与管理而言,不要指望未来市场能够平衡稳定给出足够的时间寻找立足点。站在旧市场中再高的点也难以看清新市场的进路。未来的企业要学会适应市场颠覆性的更迭,会主动应变,要有抓机遇、胜挑战的能力。关键是能够根据边缘、细分或新兴的市场的特定需求,早于对手把创新战略的策划力、创新资源的配置力、创新目标的执行力整合为对市场的创新颠覆力。

  第三,对政府管理而言,最大的挑战是造就并维护好一个竞争性市场,其艰难的挑战愿不愿意引导主动的颠覆性变革。诺基亚曾经是当年颠覆摩托罗拉市场地位的主角,诺基亚所在地方的政府愿意让其他对手随意颠覆现在的市场吗?如果有竞争者执意来颠覆,能阻止得了吗?在新兴产业领域如何支持企业实施颠覆性策略也是考验着政府以创新谋求发展的智慧。

  第四,对社会的进步而言,就是大家能尽早更新意识,宽待并参与在科技创新方面出现新方向、新业务、新组织、新机制等。历史上,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抓机遇则偏爱于有活力、有胆识的新组织、新机制。应把不断生成或主动推出科研、产业、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新组织、新机制作为社会进步的鲜明标志。

  重视变革、引导变革、变颠覆为科技创新的契机

  面对大量的、不可预知的颠覆性创新群集和盛行,创新者怎么办?

  一是解放思想,升级创新观念。创新者要能与时俱进,及时升级自身的观念体系。倡导以人为本、原创优先、应用引领、开放共享的科技观、创新观,树立与开发者、用户、消费者共建共赢的市场观、成长观,培植创新立业、惠民强国的使命观、价值观。要能以广谱、宽带、全频的理念来认知及评价当代的科学知识、技术体系,以及包括工程、设计、工艺、市场渠道、服务等从知识到产品/服务的创新活动,能从颠覆性创新效果出发,全面发展相适应的能力。

  二是强基固本,雄厚创新资源。创新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人们,越是需要产生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发展,越是需要稳固的科学研究基础;越是需要高水准的技术融合、跨界技术等,越是需要稳固的技术研究基础;越是需要进行颠覆性创新,越是需要稳固的创新能力和资源基础。这里的创新资源是指全社会的资源。打造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基础,是政府、社会和创新者共同的责任。

  三是以变治变,优化创新管理。创新者要从市场需求和创新规律出发,不断变革和优化对创新的管理。要从基于资源的管理转向基于能力的管理,从面向目标的管理转向面向机遇的管理,从依赖制度体系的管理转向依靠全员参与的管理,学会构建应变型的组织流程,面向迅速变化的技术创新步伐能实现最小切换成本战略调整,不断推进学习型、研发型、创新型的组织建设。

  四是尝试组合,活化创新空间。创新要素的无阻滞流动、创新资源无障碍组合是产生新创新的基本条件。很多新的模式都是来自知识、方法、手段和资源自由组合的探索。创新者要努力利用一切有力条件,让创新要素充分流动与自由组合,让创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五是精益细节,增值创新流程。颠覆性策略或模式一般讲求三个要点:既技术的市场指向、创新速度、以及所造成的不对称优势。评价创新模式也有体现三方面要求:是否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创新流程的建构、有利于创新价值的重塑。创新者要以积极的策略和充分信心引导全员创新,让创造力渗入到每个创新环节。

  六是远近兼顾,实现创新使命。创新者可用愿景昭示使命,通过责任创导使命,通过行动履行使命。创新者对自己的责任就是正心诚意,树立以创新谋发展求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创新者对创新组织的责任,在于自主实施创新战略,引导创新组织发现创新的方位,形成能融合多模式创新的发展流程,主动开拓新业务、新方向、新市场,强化技术积累和技术融合,强化创新要素间、创新资源间、创新环节间、创新模块间的合力协同。

  (作者单位:科技部调研室)

更新时间:2012-07-17 08:39:59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